投稿指南
一、稿件要求: 1、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、购买体验、性能详析等文章。要求稿件论点中立,论述详实,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。文章体裁不限,字数不限。 2、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(*.txt)。如果是文本文件,请注明插图位置。插图应清晰可辨,可保存为*.jpg、*.gif格式。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,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,而将插图另存,并注明插图位置。 3、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,最好压缩后发送。 4、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。例如句号为。而不是.。 5、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(真实姓名、笔名)、详细地址、邮编、联系电话、E-mail地址等,以便联系。 6、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。 7、我们对有一稿多投、剽窃或抄袭行为者,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、经济责任的权利。 二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。 2、 编译的稿件,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。 3、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,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。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“软黄金”桑黄产业如何走出乱象?上海食用菌

来源:食用菌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6-30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新民晚报讯(记者 马亚宁)“万元1斤”“软黄金”……近两年各地掀起一股桑黄热。随着人工栽培技术的成功,这味古老而又颇具传奇色彩的药用菌,成为百姓餐桌“座上宾”,甚至

  新民晚报讯(记者 马亚宁)“万元1斤”“软黄金”……近两年各地掀起一股桑黄热。随着人工栽培技术的成功,这味古老而又颇具传奇色彩的药用菌,成为百姓餐桌“座上宾”,甚至被许多网络媒体冠以“黄金产业”受到市场追捧。日前,由上海市农科院主笔起草的《我国桑黄产业发展现状、问题及展望──桑黄产业发展千岛湖宣言》在线发表于《菌物学报》,为我国桑黄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科学指南。

  桑黄是大型珍稀真菌,作为传统中药在中国已有约两千年的历史记载,因其生长在桑属植物上,且子实体呈黄褐色而得名。早在秦汉时期的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:“桑耳,黑者,主女子漏下赤白汁,血病癥瘕积聚,阴痛。阴阳寒热无子。五木耳,益气不饥,轻身强志,生出谷”。桑黄的“知名度”虽不及灵芝、猴头菇、竹荪等“药食同源”的菌类,但因其显著的功效,日益受到科研和产业的关注。

图说:桑黄新品种“沪桑2号”在湖北远安工厂化出菇现场 来源/上海市农科院

  近年来,桑黄陆续被批准进入各省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。特别是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,桑黄在肿瘤预防、辅助治疗及日常保健上的独特功效,越来越多地被认知,市场对桑黄热情高涨。不过,由于缺乏在深入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化,桑黄从北到南,以农产品的形式在销售,价格不一,种类多样,其在种类确定、产品类型、商业宣传、科普知识上也缺乏规范性。

  2019年,由上海市农科院牵头成立了中国菌物学会桑黄产业分会,同年10月在浙江千岛湖召开了年度工作会议,会上就桑黄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、拉丁学名的规范使用及从业者须遵守的行业规范、桑黄的行业标准及市场准入申请等事宜进行了充分讨论,并达成共识。经分会理事会讨论,将行业共识撰写成文章,成为桑黄产业今后发展的重要参考。因会议在千岛湖召开而得名《千岛湖宣言》,该《宣言》从起草到多轮的讨论、修改,经历2年最终成稿得以发表。

  《宣言》从桑黄的历史记载、分类地位的演变、功效研究、产业发展进程及面临的瓶颈问题和对策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,结合最新科学研究进展和市场许可进程,提出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,并对产业发展愿景进行了展望。《宣言》呼吁从事桑黄科研和产业开发的专业人士、企业家们进一步规范桑黄分类命名,创新产、学、研、管结合机制,倡议从“尊重科学、利好产业、团结发展”出发,促进我国桑黄产业的健康发展。

  上世纪80年代初,日本曾进入中国大量收购野生桑黄,致野生桑黄濒临绝迹。1998年,安徽大别山出现人工培育仿野生桑黄。近年来,中国桑黄种植规模以每年10倍的速度在发展,段木仿野生桑黄种植区主要集中在吉林省与安徽省,袋料培植桑黄主要集中在浙江省与江苏省。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,使桑黄对优良种源的需求更加迫切,2006年上海市农科院开始选育桑黄新品种选育。经过十多年的持续科研,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杨焱团队选育获得总黄酮含量高、抗逆特强,生物学特性更佳的优良品种 “沪桑2号”,并于2020年通过上海市新品种认定。

文章来源:《食用菌》 网址: http://www.syjbjb.cn/zonghexinwen/2022/0630/528.html



上一篇:中国食用菌协会关于援助庆元县抗洪救灾及捐赠
下一篇:2021年食用菌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项目中期检查

食用菌投稿 | 食用菌编辑部| 食用菌版面费 | 食用菌论文发表 | 食用菌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食用菌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